仰 望
有时,你会手洗自己的衣服
你晾出来的衣服
滴着水
因为有风,水不是滴在固定的地方
因为有风,我更容易随之波动
我想象你穿上它们的样子
有时也会想,你什么都不穿
那时,你属于水
你是源头
而我不能通过暴涨的浊流想象你
那时,你属于黄昏后的灯光
我可以躺下和你说话
而倾盆大雨向我浇灌
从来如此:大雨从天上来,高过
我,和你
从来如此——评《仰望》
余笑忠的这首诗,从开首起就充溢着暧昧的情感指向,暗示着爱与想象,暗示着生命里的一些温暖而心碎的瞬间,暗示着无奈与克制——在暗示中,诗歌逐渐露出了真容,它在剥茧般的语言流向里,突显出了比“你和我”更为强大的、不容置疑的命运的力量。生命里不乏情感性的碎片,就在这些碎片的包裹之内曾经不动声色地发生着爱与恨的重击,而这些重击就像是生命里的一道道伤疤,这伤疤也许是一枚枚自我成长的勋章,也许只是一些既丑陋又可怜的感情障碍——在这复杂而多义的情感历程中,只有命运真正主宰着人间的一切,而我们只能仰望着命运,感受着来自于它的神秘力量并被这种力量所驱使和控制——“大雨从天上来”,人和人(千千万万个类似于我和你的人)却只能遗憾地留在了地上。
“有时,你会手洗自己的衣服/你晾出来的衣服/滴着水/因为有风,水不是滴在固定的地方/因为有风,我更容易随之波动/我想象你穿上它们的样子/有时也会想,你什么都不穿/那时,你属于水/你是源头”。我从你晾出来的衣服上,开始了对于你的想象。衣服滴着水——水,通常水的特征被认为是女性的特征。衣服上滴着的水受到风的摆布,风是一种自然力,我也随之波动,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风与水的应和中。通过衣服,我想象着你,你属于水——你的性格属于水的性格——你是源头,你是我想象中的最初的生发之水。
“而我不能通过暴涨的浊流想象你/那时,你属于黄昏后的灯光/我可以躺下和你说话/而倾盆大雨向我浇灌/从来如此:大雨从天上来,高过/我,和你”。而我不能通过激烈的或带有暴力色彩的浑浊的方式来想象你——我必须克制,必须忍耐,必须压抑着我自己。那时,在黄昏之中,我终于可以躺下和你说话,但倾盆大雨来临了,它向我浇灌着。这大雨从天上来,而我和你却留在了地上——这大雨完全高于我们,就好像命运本身必然高于我们并且远远地强于我们。从来如此的命运——命运从来如此,那千千万万个类似于我和你的人,也从来如此地活着或者毫无意外地默默死去。
(文/汉家)
出地下停车场初闻蝉声
沿台阶拾级而上
忽闻蝉声
出口似乎更明亮了
已是傍晚,我想就着天光
看看出口处
那棵桃树上的桃子
树下蹲着一只狗
在刚好望见它的地方
我停下了脚步
好像那是它的地盘
好像它负责看守一个秘密
而它自己一无所知
如果它起身,就是为我领路
有时我如此迷信
你不要问桃子,为何
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透红的
有着娇羞的绒毛
一副是硬硬的、有如木雕的老脸
余笑忠的诗像这首如此内敛、诙谐而又充满哲学思辩,还是不多见。开篇现场的带入感很强,从停车场到出口,这是我们常常经历的场景。可是从期待的出口开始,好戏开始了:因为“忽闻蝉声”,因为作者惦记着要去“看看出口处那棵桃树上的桃子”。让人意外的是,桃树下有一只狗阻挡了去路。至此全诗“实”的部分已经结束,作者进入了思想的挣扎,或者说顺应了心灵的轨迹:“如果它起身,就是为我领路”。作者不会勉强去做一些忤逆天性的举措,即便是去“看桃子”这样的美事。全诗到此基本可以结束,可是最后几行神来之笔的文字横空出世,或者也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遵从道法自然,则可以看到一副透红的有着娇羞的绒毛的脸,反之,则是一副硬硬的、有如木雕的老脸”。细思极恐,因为这两副面孔可以同时出现在一颗桃上,可见作者观察之入微,思维之缜密、睿智。回到这首诗的开篇和题目上,“蝉”的出现绝非无意义,仿佛是一个佛学的谶语,替我们营造出一首禅诗的意境(且不论桃的种种寓意),并指向一种妙趣横生的没有终局的终局。
(文/刘亚武)
木芙蓉
如今我相信,来到梦里的一切
都历经长途跋涉
偶尔,借我们的梦得以停歇
像那些离开老房子的人
以耄耋之年,以老病之躯
结识新邻居
像夕光中旋飞的鸽子
一只紧随着另一只
仿佛,就要凑上去耳语
像寒露后盛开的木芙蓉
它的名字是借来的,因而注定
要在意义不明的角色中
投入全副身心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究竟有没有意义,只有上帝知道。我们发明了语言,希望在与人沟通之中了解彼此,可我们又相互误解,在对语言的迷失之中失去了真正的真实。我们发明了科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希望在对自己与世界的客观认识之中了解存在与存在背后的神秘,然而我们又常常在无限的延伸与拓展之中忘记了初始的根本。
我们总是一直追逐,像夕阳中的鸽子,像时而停歇时而飞奔的梦,像来来回回的候鸟,像无力维持旧居只能随迁的老人,像木芙蓉的一次次盛开一次次落败,同时我们也跟它们一样不知道追逐的目的,不知道行为的意义,然而我们又不能只做一个孩子,在奔跑之中只享受奔跑,而不去探问和怀疑奔跑的意义。
可是即使怀疑,即使没有答案,我们也必然随着生命走入生命。即使没有意义,即使一切皆空,微笑也能够为此时此刻带来欢喜。
(文/袁阳春)
对视
犬坐于车,双眼望向窗外
专注又迷茫
在这未知的旅途
它不肯闭目养神
它巴望下车
宁愿跟着车子疯跑
哪怕外面
下着雨
哪怕成了
落水狗
偶尔停下来,在雨中
摇头摆尾
甩下的雨滴,全都带有
那畜生的气味
(原载《诗刊》2017年2月号上半月刊)
某日上班途中,看到一个女人牵着狗,打开车门,叫狗上车。狗迟疑不上。最后被抱上车。
人喜欢狗,就给它穿鞋,穿衣,做发型,可有谁见过狗爱惜过它的鞋子,炫耀过它的时装?狗怎么会体会人类物质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捷呢,正如余笑忠《对视》写的那样,坐在车上的狗,“不肯闭目养神”,“巴望下车”。只有跟着车疯跑,吐着舌头的狗才叫狗。哪怕下着雨,哪怕淋成落水狗,才叫狗。对于这种观念,余笑忠没有直白如此的写,而是写成“它在雨中摇头摆尾/甩下的雨滴,全都带有/那畜生的气味”。语言很口语,很日常,但它是绝对的诗的语言。写出了生命状态,自然情境,并且把要表达的观念都包括进去了。
《对视》写到最后,写完了吗?是的,写完了,而且完结得恰到好处。语言完了,但是意未尽。写狗的写完了,但对人的追问才开始。
在《对视》中,有意无意形成了人与狗,原始与文明的两极关系。坐上车的狗,有对失去狗性的自觉反抗。尽管这反抗无能为力。而坐上文明快车并非常享受的人类,是不是也在文明等级不断提升中失去人之为人的东西?人类文明总是在矛盾、冲突中前进,一次次付出巨大代价,这些代价其实就是去原始性,去人性。
人类文明不可阻挡。文明是人类进化得到的礼物,并自动进入自然进化的规律。技术爆炸正在加速人的进化或异化。从猿到人,从轿子到自行车到汽车到无人驾驶到飞机到飞船,从火药到炮弹到火箭原子弹,从结绳到珠算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有一天,人可能不再是人。
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就像坐在车上的狗,旅途未知,专注又迷茫。
(文/笨水)
废物论
我弯腰查看一大片艾蒿
从离屋舍之近来看,应该是
某人种植的,而非野生
药用价值使它走俏
艾蒿的味道是苦的,鸡鸭不会啄它
牛羊不会啃它
站起身来,眼前是竹林和杂树
一棵高大的樟树已经死了
在万木争荣的春天,它的死
倍加醒目
在一簇簇伏地而生的艾蒿旁
它的死
似乎带着庄子的苦笑
但即便它死了,也没有人把它砍倒
仿佛正是这醒目的死,这入定
这废物,获得了审视的目光
(原载《中国诗歌》2017年第7卷)
屋舍边上植物的生与死,互相有着惊心动魄的映衬,同时也是可以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场景。但在这首诗中,由于旁观者的出现,艾蒿的生是走俏的,樟木的死则是无人伐倒的,是归属于废物的。为什么?因为诗人看见了“醒目的死”,看见了那“庄子般的苦笑”(是樟树的,又何尝不是艾蒿的?)。如此一来,无论艾蒿还是樟木便有了人格,有了隐喻人间生死观的资本,而且,场景中的诗意也随之拔地而起,瞬间具有了合法性。
我们平时谈论并践行日常性写作的旨趣,余笑忠以其《废物论》作出了奇妙的诠释:诗歌中的日常性,每个细节和意象都是精心择取的,如果诗人不能将人性乃至神性注入其中,不能唤醒它们,那么写作及其文本都将落入窠臼而苍白无力。
(文/雷平阳)
